創新生態好,則創新活力足。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技創新的前提條件和發展基礎。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別是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各國競相布局創新戰略。我國一批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在變革中脫穎而出,既源于企業自身努力,更得益于我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定力與各地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
作為創新創業平臺之一——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首創的“樓上創新,樓下創業”模式,科研機構和初創企業比鄰而居,讓兩端的對接變得直接、高效。當企業面臨技術難題時,去“樓上”敲敲門,就能獲得科研支持;而科研人員有了好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時,去“樓下”轉一轉,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的高效互動,不僅促進了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還加速了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進程。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一個地方的創新生態如何直接關系到創新活力的迸發和釋放,深圳現象已在啟示我們:創新早已不再局限于實驗室里的技術突破,而在于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協同生長。
《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提出,進一步支持合成生物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圳市持續支持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布局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定量合成生物學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大鵬灣實驗室等科創平臺,激發原始創新活力。深圳集聚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海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團隊,規模全球最大,形成了創新資源集聚、先發優勢明顯的合成生物產業高地。
一批深圳農業合成生物重點企業競相涌現,包括生產應用方面的中科欣揚、百葵銳、赫茲生命、中農秸美、未知君、邦泰生物、瑞德林生物、美麗營養、朗坤環境等,以及上游技術平臺相關的華大智造、華大基因、賽橋生物等。
同樣,在上海,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引領,高起點規劃建設浦東新區“張江種谷”、奉賢區“上海農業科創谷”、崇明區“長三角農業硅谷”(以下簡稱“三谷”),匯聚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培育壯大涉農科技型企業,打造涉農科技型企業集聚區,提升創新策源能級。如今,“三谷”從科研創新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生態體系建設已初顯成效,匯聚一批農業科技企業,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高地。
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要素的高效聯動,為農業科技企業創新創業提供了豐沛源泉。
北京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布局發揮企業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農業中關村建設,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采取“揭榜掛帥”等形式,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農業產業技術攻關,加速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整合與市場化配置。目前近七成在研農業科技項目有企業參與,首農集團、大北農集團等京企參與13項。
人才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湖北發揮132所高校、200萬在校大學生和15位涉農兩院院士等多重優勢,統籌整合武漢、襄陽、宜昌科教資源,打造湖北農業科技創新“金三角”。依托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17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孵化農業科技企業597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57家、瞪羚企業50家。此外,湖北開展農業企業家培育行動,分產業培訓農業科技領軍人才1012人、農業經理人3000多人。每年安排1.2億元支持農業企業科技攻關,安排5億元農業產業鏈資金支持企業設備改造和工藝升級。
金融資本是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支撐。各地創新探索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長期投資投向農業科技項目,支撐眾多農業科技企業跨越研發轉化難關。北京市以“政銀擔企投”模式,引導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種業、農業科技。湖北省健全“投貸股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實施創新積分制、科技人才貸、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設立30億元科創種子投資基金。深圳市設立規模15億元的合成生物產業基金支持合成生物企業創新與發展。
更多的資源聚集與高效聯動,不斷推動形成科學家敢干、企業敢闖、資本敢投、政府敢為的創新生態,培植更多有利于創新的陽光沃土,使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能獲得豐富滋養,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必須營造“讓創新者專注創新、創業者安心創業”的制度環境,推動各地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型,有效提升為企業服務效能。
上海市根據農業科技企業發展規模及行業類別優化分類、動態管理、精準服務,分層分類形成農業科技企業庫核心層、重點層、培育層、儲備層四類。為更好提升服務農業科技企業效果,形成了上海農業科技企業服務清單,涵蓋了科技項目服務、企業申報服務、成果轉化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等4個維度12項服務內容,如,為農業科技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項目需求征集、項目申報咨詢輔導;定期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報(續證)輔導;常態化為農業科技企業提供金融路演、上市問診、路徑規劃與輔導、投融資對接等服務內容。
湖北省開辟農業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對上市農業企業,給予50%的疊加獎勵。實施院士專家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每年服務500余家企業、轉化300多項成果。支持36家農業企業承擔農業微生物產業專項,有效解決科研項目與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伯遠生物、楚為公司、亞非種業等專精特新企業異軍突起。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轉化體系。
北京市實行“一企一策”常態化、閉環式服務,優化涉農行政審批流程,減少審批材料,縮短審批時間,支持有條件的區為相關創新企業提供人才公寓、人才引進等支撐服務。實施新主體孵化培育,為企業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繼續舉辦農村創業大賽和實施“頭雁”項目,對優秀選手給予創業資助,加強對農業科技企業負責人和高素質農民的系統培養。
深圳打造了一批高品質、低成本的創新創業空間,提供注冊登記、融資、保險、會計、法律、數字化等一攬子服務,為初創企業梯度配置“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空間,“只收夢想不收租金”為創業助力。
以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滋養著創新實踐,以“生態”之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生生不息的密鑰正蘊藏其中。走好創新路,將人才、企業、產業、政策、服務等要素編織成網,以系統性思維厚植創新生態,才能讓每一個農業科技企業“如魚得水”,讓科技創新的“種子”破土成林。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108/20251108_2/nmrb_20251108_13151_2_19869061123817840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