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服務上海高品質生活,農業科技服務全國現代農業做強做大”,是上海這座城對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提出的時代要求。“雙服務”內涵涇渭分明——前者圍繞“小而美”展開,后者需要達成“大而全”的目標。也就是說,上海市農科院需要沉淀出農業科技創新文化,在創新文化的熏陶下,農業科研人員養成以理念和模式創新回應“雙服務”的內生動力。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時代要求就成了“緊箍咒”。
“‘雙服務’內涵概括容易實踐難,上海農業科技服務一定要堅持大農業、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理念,圍繞市場需求,創新引領農業發展新理念、新模式,這些年上海市農科院取得了一些突破。”上海市農科院院長蔡友銘說。
支起“小而美”和“大而全”的平衡木
上海市農科院莊行綜合試驗站是今年奉賢區豐收節的主會場,因此,近段時間,試驗站顯得比往常熱鬧得多。記者發現,社會各界人士面對基地豐收景象連連點贊,在成果展示區和實物展覽區則嘖嘖稱奇。
走進成果展覽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上海市農科院首創原創成果,相對于農產品質量標準制定與檢測、生物技術、設施農業等方面的成果,琳瑯滿目涵蓋大農業的優質品種等成果更加吸引眼球。
“滬軟1212”“旱優73”分獲首屆全國優質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和第二屆全國優質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米)金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節水抗旱稻入選2023、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特專型品種,“申優28”雜交粳稻于2024年入選國家超級稻品種;“矮抗青”“新矮青”等系列抗病優質豐產青菜新品種讓“上海青”名揚海內外……這些莊行綜合試驗站里“生出”的新品種,詮釋的是用農業科技支起“小而美”都市農業、“大而全”現代農業的時代故事,折射出了上海市農科院持守大農業、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的理念。
上海市農科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趙志輝告訴記者,過去二十年,上海市農科院的科研人員直面全國各省市農業科技水平快速進步的現實,危中求機,才取得了這些成果,逐步提高了“雙服務”的能力,如何在服務中平衡好“小而美”都市農業和“大而全”現代農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
從市場端出發服務農業全產業鏈價值鏈
上海農用地資源很有限,新品種新品類的規模效應較難體現,不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展示,而走出去搞科研和成果推廣,除了技高一籌,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最有效的破解之道,是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全產業鏈夯實價值鏈,以品類取勝,以模式取勝。
記者采訪得知,過去一段時期,上海市農科院各個研究所及團隊不僅開展了創新實踐,也積累了不少心得。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是我國第一個成立的著名老牌食用菌所,繼2000年前后引領食用菌工廠化經營模式后,自覺承擔起拓展食用菌產業鏈價值鏈的責任。無論是11個加工用靈芝品種的創制,還是“申香”“滬香”系列香菇品種的推廣,無不針對后端需求而培育。新品種的誕生,種植新模式、加工新技術的同步跟進,既完善了食用菌產業鏈,也塑造了食用菌價值鏈。
老牌研究所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新質生產力,在大地上留下了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時代應有的足跡,以花卉團隊、藜麥團隊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則在各自的領域里演繹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新品類新產業鏈價值鏈的時代故事。
最近兩年,“賞食百合”這一特色花卉先后在福建三明、云南、江西等地的山坡田間落地生根,綻放出一幅特色花卉產業新圖景。記者了解到,“賞食百合”花美、球優、易種植,所到之處能夠同步實現都市農業經濟、生態和美學功能。更為難得的是,按照生產技術要求管理,適量采摘鮮花做商品,也能平衡好地下種球的品質和產量,而且,種球本身具有多種營養成分,可開發多種加工品。這些優勢疊加,使“賞食百合”成為業界熱門話題。
上海市農科院林果所所長、花卉團隊領軍人物張永春告訴記者,上海市農科院沒有專門的花卉研究機構,但團隊影響力始終位于全國花卉科研團隊的第一陣營,主要是在引領花卉發展新范式方面得到了行業認同。
花卉團隊能引領中國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范式,得益于傳承和創新,畢竟,上海是中國現代花卉產業的萌發地,也是聞名的花卉消費城市,“兩頭在內一頭在外”的上海花卉產業格局也久經考驗。然而,對于藜麥來說,盡管中國藜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球第三,上海又是藜麥消費高地,若要形成同花卉團隊一樣的優勢,上海藜麥團隊則需從零開始。
今年7月22日,中國(上海)國際藜麥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中心背后,除了藜麥團隊創新培育了“藜麥菜”這一蔬菜新品類,更為重要的,是團隊用了整整10年時間,構建起藜麥從種源到深加工系列產品再到市場推廣的產業鏈閉環。也就是說,上海市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藜麥團隊既實現了“0”到“1”的突破,又在聯合產業界各路人馬推動“1”到“100”的進程中形成了影響力和號召力。
為全球科創中心貢獻農業科技力量
上海最大的優勢是國際化背景下的市場、科技、人才優勢。2017年,上海市頒布《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地方立法的方式明確了收益分配機制,2024年重新修訂條例,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推進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高品質生活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則從點上、面上為上海市農科院的科研人員指明了重點和方向。等等作為,實實在在把上海的城市優勢轉化成了農業科研人員不可多得的創新發展環境,也促成了上海市農科院各個農業科研團隊的快速成長。
“去年,上海市明確了特色種源、生物制造、現代設施這三大農業科技創新賽道,我院在現有10個研究機構和卓越團隊培育的基礎上,創新成立農業生物合成研究中心、智慧農業研究中心和食品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鼓勵科研人員在院內自由組合協同創新。”上海市農科院科研管理處處長劉佩紅說。
記者通過劉佩紅了解到,自2010年以來,上海市農科院科研人員和團隊在國家和上海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表現出色。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四五”聘期考評中,8位崗位科學家中的3位獲得優秀,6位綜合試驗站站長中的3位獲優,其中,2018年6月建立的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上海綜合試驗站,源于作物所玉米團隊以黃淮海區唯一的鮮食玉米團隊身份加入體系而生。在上海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上海市農科院科研人員和團隊的表現更加耀眼,連續四輪,水稻和綠葉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從未旁落,果樹、水稻、食用菌、花卉及肉鴿等團隊在各自的產業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擔了絕大部分科研任務。
記者發現,成長起來的科研人員和團隊,支撐起了上海市農科院設在全國各地的200多個科技示范基地,上海農業科技服務因此覆蓋31個省、市和自治區。而2018年和今年相繼成立的CIMMYT-中國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和中國(上海)國際藜麥創新中心,意味著上海市農科院向社會各界宣告:努力為國際化大都市和全球科創中心注入農業科技基因。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110/20251110_5/nmrb_20251110_13152_5_1987634544614936631.html)



